www.flickr.com

2008年10月12日

續.消失的迪化街

續.消失的迪化街
七月初走訪迪化街後又趁八月底逛了一趟,順道確認旗魚米粉是否繼續營業,幸好米粉依舊在,只是看板改,心頭大石放下一半。但望見越來越多的施工鷹架,怪手與水泥車穿梭其間,看來迪化街的改變比我想像中來的更快了。

續.消失的迪化街
上回沒弄清楚,原來迪化街區正進行修復工程,只是這裡都拆個精光,應該算仿舊式樣重建吧?

修復之意,或許是希望藉由修復老舊斑駁的建築,以更加美觀的建築與街道引來觀光人潮。原本的建築是否不夠美觀、美觀又是由誰給的定義、迪化街的沒落可真是因不夠美觀而起?望著鷹架與工程車心裡不斷湧起提問。

續.消失的迪化街
失去歲月的痕跡,斑駁的角落,嶄新的仿古建築氣味像是宜蘭傳藝中心的仿古老街。當我們讚嘆著街道優美,不僅是嘆賞建築的立派,同時也是對整條街道發散的時間美感、記載的生命軌跡由衷讚嘆。面對嶄新的建築,就是失去了那感動的味道。

這樣念舊的感情,也非以古為尊,並非一切老舊的事物都好。早年台北的天后宮不敵颱風大水肆虐,頹圮之際拆除而起臺灣博物館。地震仍頻的本島,在一波又一波的強震下,毀去耐震強度不足的舊建築。有天災,有人禍;二次大戰在軍機彈藥掃射下,建物毀於戰火,或者政府有規劃土地措施,建築因為徵收土地而拆除。除此之外,當地住戶也可能希望有更精美、舒適的居住環境。門窗鏽蝕了,牆壁龜裂了,天花板漏水了,重建的渴望遠勝於對歷史建物的保存。

建築也同人一般有盛衰榮枯。時間不僅刻劃著建築,也帶來自然的汰換更新,建物終有衰頹之刻。然我不喜為政蹟宣揚、財團貢獻而刻意為之的修復。「拉皮」總歸是表面工夫;居住於嶄新美觀的建築,不代表內心再也對世事無憂無憤;空有建物而無週邊交通規劃,人潮也不會來,圓環的玻璃屋即為一例。或許在政府的觀念裡,「老舊」與「美觀」是相悖的,但我總認為不是這樣。

從建築的改變,可以理解台北不是個重視永續經營的城市。為了現實,建物蓋了又拆,店開了又關,人來了又去。心底明白,城市與街道就是這麼不斷變動,變動,就是一種常態呀。

續.消失的迪化街
迪化街觀光重點不是建物立面,而是鷹架。

續.消失的迪化街
破壞易而保存難也。如何妥善保存文化、永續經營環境,才是真正建設。


沒有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