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flickr.com

2008年9月22日

台北府城,北門采風

晚上的北門
有次無聊請同事們列舉台北代表性地標,多數人想到台北一0一、台北車站、故宮博物院,或者是已故偉人紀念館,甚至是圓山飯店或各大夜市吃食;倒是沒人提到北門,這個已被人遺忘的清式城門,雖貴為台灣的一級國家古蹟,卻是尷尬屈居台北一角。

北門是台北建城的產物,當時艋舺與大稻埕已相當繁榮,台北城座落於此,取其地緣脈絡,與大稻埕及艋舺連成一氣,而北門外通延平北路,等同於與大稻埕聯絡門戶。我站在這裡閉上眼,想像著以前商旅團隊由延平北路直進城門做生意風光,想像忠孝西路、中華路、中山南路與愛國西路圍起的城內風光。

既有北門,相對的有東門、西門、南門與小南門。西門在日人進佔時與城牆率先於1905年被拆,其餘城門有賴總督府圖書館長山中樵的呼籲而得以保存。但這些被保留下來的城門,於1966年被國民政府以觀光為由,上層改建為北方宮殿式的建築,僅有底座維持原樣。可笑的是,北門當時被認為因高架橋的設立將拆除之,無須整建,反倒得以以原始樣貌留存,在高架陸橋的夾擠苟活,蒙上了灰暗的色彩。

雖說日本人想抹除清朝統治歷史,在規劃新市區中毀去台北城垣、城廓及西門,看來是以建設為前提的破壞,畢竟城牆確實囿於城市發展,20年的城牆可能還沒老到算是古蹟,為應付日本移民建設起三線道以改善城內外交通建設,其原因是可理解的;而為安撫原居民,保留了其餘四座城門;倒是國民政府為迎合十月慶典及「整頓市容」之由改造其餘城門的樣貌,以宮廷意像強調其影響力,凸顯統治階層對於大陸的思鄉意識。問題是北方宮殿與基底不大相配,少了和諧古樸的美感,多了虛華雕飾,是衝突的組合。而後高架橋的設立等看不見政府對於建築的維護與規劃,古蹟不像觀光景點,倒比較像路障,這樣看來國民政府真的不比日本殖民政府高明。

北方宮殿與舊城門的基底是衝突的組合,也是情感的衝突,毀去原本的樣貌,而強加新概念上去。這或許是政府一直以來的處事思維,忽視城市記憶的力量;毀去建築,改造外表,強調自己的莽撞建設,期待抹滅清朝移民最多的事實,清除日本統治五十年的事實。這麼多年,我們是否學會了包容,清楚自己該認同什麼?開車經過東門時,我這麼想著,而建築或許給了我們一些答案。


我看北門,像戴帽的小清兵,窗洞為眼鼻,門洞為口,樸實的可愛。百餘年來小兵戍守著台北城,眼見水田溝渠成高樓,起大橋;他盡責張嘴吐納著城裡來去的人與車。在夜裡,以黑暗的目光掃視著這不夜之城,為其滄桑而嘆息,為其荒謬而訝異。下個百年,他又會看到什麼樣的景色呢?

延伸觀賞:台北府城舊照
北門
城牆未被拆除時的北門。

從北門街看北門
由北門街(現博愛路)看北門。

西門
最早消失的西門。

東門舊照a東門
未改建的東門與現今之對照。

附註:其實我看每一張都好像張嘴的小士兵,我得承認我的解讀跟一般人不大一樣...



1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今天幸運看到這篇文章,這是我小時候到剛成年的記憶所在,(我住在台北郵局對面,民國64年拆遷):猶記得小時候好幾次爬上北門窗洞朝外面看望;雙十閱兵遊行裝甲車也經過中正路(現在忠孝西路一段);警察有時來交代:每星期哪兩天傍晚不可爬上屋頂修理東西,因為民族救星可能會經過;----如今經多次粉刷得----唉!為何我們對待古蹟老是如此殘暴-----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