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flickr.com

2008年9月2日

百年風華:台灣博物館建築特展

台灣博物館
在一樓展出百年物語的同時,三樓為百年風華建築特展,以海報牆面靜態展示台灣博物館與周邊地區建築與發展史。展場布置貧乏,會場乏人問津,連解說員也不知去向,整個展場都是我的,實在是很特別的獨賞經驗。

台灣博物館
一側是以模型、看板說明台灣博物館的建築;館址選在因天災損毀之清代天后宮前方,天后宮柱礅遺物等放置於二二八和平公園內。野村一郎與進藤十郎參考了西洋風格,規劃羅馬圓頂,並設彩色玻璃天花板,兼融希臘多立克柱式排列,為台灣博物館打造恢弘的氣勢。這兩位建築師對台北日治早期建築影響頗鉅,齊為本町(重慶南路)與榮町(衡陽路)設立建造成排街屋,有騎樓,有巴洛克式山牆裝飾,而進藤更規劃了建中紅樓、基隆郵局、台大醫院舊館,紅白橫帶相間的裝飾效果為其特色。

展廳另一側透過照片海報牆介紹台灣博物館周邊地區發展史,我想若僅有海報牆展示的話,不如將海報貼於捷運中正紀念堂站往國家圖書館的走道壁面,可讓更多往來過客瞭解台北城的發展歷史。

台灣博物館

雖只有老照片可看,我窩在此區時間倒比一樓的「百年物語」來的久。才知1945年竟有台北大空襲,且這場空襲炸到總統府左側與龍山寺正殿,損傷慘重(1, 2),但歷史課本卻無提及(還是我歷史念太爛?),想到我僅知東京大空襲,對自己生長的地方卻不夠瞭解,想來汗顏。

尚有一區專講消失的天后宮、及因日本人進行市區改正而改變的街區。日本人對台北古蹟的破壞,讓我感到憤怒,但另一面日本人似又被教科書醜化的太過徹底,為殖民在台灣打起紮根建設,諸如縱貫鐵路、農場、林場等,日人在建設之前所做規劃與調查均皆徹底,而台北府城的西門被拆除後,民政官後藤新平、總督府圖書館長山中樵相繼請求保留其餘城門,不可謂全無貢獻。倒是這些城門在國民政府接手後,對於東門、小南門、南門進行改造,被改為中國北方宮殿式樣,城門上下成了混雜矛盾的拼湊風格。

日本人想要抹除清朝統治歷史,規劃新市區,重塑城市新風格;現在的政府也同樣在抹除殖民記憶,進行破壞與改造,而古蹟的保留、維護,城市建設與開發規劃往往未做妥便倉促上路,這樣粗糙的處理方式有比日本殖民來的高等嗎?我不知道。但台北市區的建築本身倒是很翔實的說出台北人對於追溯移民的記憶,矛盾、複雜的融合,嘗試在其間小心翼翼地取得一個混亂的平衡點。

看完百年風華的建築展,感觸依然很多。台北是個沒有歷史的城市,我們只能從照片與仿畫去追憶。每一次行走在城內,不妨對周遭建物多留意觀看些;因為下一次再看時,台北的樣貌又與之前不大相同了。

台灣博物館
1961年的館前路。

現在的館前路
現在的館前路。

附註:十分感謝Jun回應指正與補充,獲益很多 ^_^


8 則留言:

James W. 提到...

我待在百年風華建築展的時間也比同時的另兩個展場久,瞭解了不少台博館的歷史。見著兒玉與後藤的塑象,想到百年前能夠建立這樣規模的建築,當時他們的威勢顯嚇,可見一般。

對面的勸業銀行(土銀)以及大馬路旁中油大樓也將歸還。明年勸業銀行開幕,應該又是一番新氣象。

Adonis Chen 提到...

1912年天后宮的拆除,
實為1911年因接連3個颱風狂掃台北,
造成台北淹大水,
而屬木造結構的天后宮,
耐不住接連而來的颱風,
造成建物主體嚴重毀損,
與木質材料的腐朽。
因實在無法修復而拆除的

當時拆除天后宮時,並還未決定要建紀念館。而當時公園裡已有列有兒玉源太郎大理石像與後藤新平像。

是因為公園裡已有兩人立像,
故後來才決定將紀念館設立於此。

而實際上博物館建築所在的基地,
並不是天后宮建築所在,
也就是天后宮與博物館地基並無重疊,
實際上,天后宮的位置是在博物館後方哦!

跟您說明一下囉。

chatte 提到...

@James
既然以前叫總督府博物館,其規模自然要能與總督府相應囉。只是不知是不是我印象錯誤,台灣博物館所受到的重視似乎沒有故宮或歷史博物館來的多。

期待新館揭幕後有更多的好展,多認識台灣:)

chatte 提到...

@jun
專家現身了,我想在官方網頁上這部分訊息實在有限,若非有你的分享,我還不知道拆除過程中有這樣的細節:)

另,我不確定是否在展場看過你耶?如果你曾經站在入口象骨標本處制止別人拍照使用閃光燈,身穿背心、戴眼鏡,皮膚略黑... 因為我拿單眼拍象骨時注意到後頭有個眼鏡男貌似工作人員一直站著,可是並不確定,呵

Adonis Chen 提到...

哈!
我不是專家,
但我的確在裡面上班。
而身著綠色背心者,
是博物館的志工,
亦是我負責的主要工作項目之一,
當然,我自己也要解說,
同時也負責志工解說的考核。

回覆Chatte對臺博館的疑問。
沒錯,前身名為臺灣總督府附屬博物館的臺博館,照理說應該是要受到重視。但是,早期可能因為它的「日本血統(日本人蓋的)」,再加上曾經所隱含的殖民歷史。使得國民政府在臺灣後,並沒有以臺博館為主要的國家博物館。而是以當初從北京故宮遷過來的台北故宮為主體。這從早期的政治氛圍就可理解,以前還在想返攻大陸,所以一切一切,都是以「中華思想」為主,在當時的認知裡,臺灣只是一部份而已。當然不會比較重視台博館,再加上,1998年以前的臺博館,不是「國立」,而是「省立(隸屬臺灣省政府)」,一切經費來源皆是省政府而來,與行政院何干呢?

發現這個問題好難回答,範圍太廣,好似不是三言兩言就可以寫完的。就先回答到此吧。

Adonis Chen 提到...

再補充一點,有關臺博館的建築與歷史的部份,光是要簡單扼要的說清楚,大概也要一個上午吧。之前在跟志工講百年風華時(導覽示範),我就可以從10點半講到12點…。臺博館的歷史,可以講的東西其實真的不少。

chatte 提到...

@jun
這麼一提勾起省立博物館的印象了,這當中真有不少的政治因素影響。
有關於台灣的種種,確實很難以三言兩語簡述。這幾年我常覺得,對這片土地所接受到的正確訊息太少且太過片面,沒能理解過去,便難以清楚今日所處的地位;我想是我自己該花時間多去認識。
我想jun的講解該是十分精彩動人的,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jun所花的心力與認識想必很多。也期待以後有機會可以親自聽聽^^

Adonis Chen 提到...

chatte過獎了,
解說不過是我的工作項目之一,
就只是盡力完成,
並且把我所讀到的東西,
瞭解的內容讓來參觀的人知道而已,
歡迎指導交流囉。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