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後便沒再訪大稻埕了,恰好這週末想喝點熱湯暖胃,便自捷運民權西路站步行至慈聖宮。飽餐後沿民生西路漫步迪化街頭,見一些建築已圍起鷹架修葺,再往前去驚見破碎的路面,更聞數台挖土機隆隆咆哮著,連曾嘗過的民樂旗魚米粉前亦滿置廢棄建材,看似歇業。
迪化街留給我的,是味覺的記憶。小時候我和媽媽擠在黑壓壓的人群裡採買年貨,擠到連前方的路也看不見,只聞香菇、乾魷魚、蝦米、蔘鬚各式乾貨藥材交雜之味。來此採買乾貨沒耗上半天往往不得抽身,等媽媽講價超乏味,小孩無聊之際只好在旁捏朵香菇,湊近鼻頭嗅聞作偽行家貌,或抓條試吃的魷魚絲大嚼特嚼,倒也是種樂趣。
而後課業繁忙起來,厭倦人潮裡推擠的悶熱,加上家族過年聚餐多改在外面餐廳,省去費神張羅年菜的煩惱,漸漸的,也就不去迪化街了。
★
確實有那麼一陣子,認為迪化街是極老舊落後的地方。
時移歲遷,在快速的生活中奔走,隨「更新、更快、更多」的法則運轉,有了放慢腳步的想望。再回到這依傍淡水河而起,承載台北商業發展的街道,仰望著洋樓門額,其嵌雕之立派,其藻飾之繁複,夕照下,巴洛克的商情采風似又復甦過來;挑選著舶來品南北貨的婦女們,在布市指定花色布匹要求訂製最新樣式的新潮仕女們,翻轉在另一時空裡,成了打扮光鮮的女子們,在百貨裡輕啖生機料理,在地下街超市裡購買日本進口的糖果,在Jill Stuart詢問新一季的服裝。這樣的生活聽起來並不陌生,只是東區所使用的語言,對我們來說比較接近些。
我重新用不同的感官來認識這條老街。他的本質,就像閃著金屬光澤的礦石,歲月雖為其外表添上斑駁鏽痕,然掩不去其溫暖含蓄的光芒。當我佇立觀望,為其尋找意義的同時,街道的景觀已然不斷改變、流動著。破壞的腳步不會停歇;而迪化街的記憶,或許最終只能追憶。雖然我能做的只有旁觀,但我仍私自期望那樣的光芒得以續存。我不忍閉上雙眼,夕陽下,那漸褪顏色的街道也將帶著曾有的繁忙與現有的迷茫,繼續,在孤獨的台北夢裡閃爍。
飄雨了,迪化街。
四周被挖土機包圍了。
旁邊的店已經拆除了。
依然祈禱著。
附註:該日為拆除路面,並非整條老街都要廢了,只是這裡的建築已經一棟棟的消失,有的整棟拆除,望見此景心中有慨。
2008年7月10日
消失的迪化街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4 則留言:
這些老街應該多少有歷史價值吧,都拆了,曾經在那邊逛過的人應該很感傷吧。
我想,市府拆除的理由一定又是將在原址蓋起新的建築物吧。但是並非拆了又蓋就叫作有政績!妥善的保存原貌才是正確的方法。
很可惜現在的執政者並不了解。
@北極熊
其實沒有全拆,只是我覺得應該也留不久了;有時我覺得社會會逼我們去習慣適應某些事情...
@weishi
呵,你說得沒錯,蓋座紀念館是常見作法,裡頭擺點老照片,放台電腦播個影音檔,搞得煥然一新,乾乾淨淨,很難說是促進什麼文化保存。
有時我覺得台北市是個沒有歷史的城市,每一回頭看,便發現歷史又在無聲無息中消逝了一些。
張貼留言